编者按:2017年2月28日,中宣部、中央文明办在北京召开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,公布表彰了2016年全国志愿服务“四个100”先进典型,贵州共有8个先进典型荣获表彰,其中德江大学生联谊会获全国100个“最佳志愿服务项目”。 德江是一个与雷锋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地方。在这片土地上,脱贫攻坚的干部挎着“雷锋包”,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;在这片天空下,德江“雷锋”大学生的故事正在流传和书写。 日前,记者踏进了这片让人值得敬畏的土地,走进这群“雷锋”大学生的世界,解密他们践行雷锋精神的密码,这群“雷锋”大学生有着一个共同的“标签”——德江大学生联谊会。 春晖助学 每当寒暑假的时候,德江大学生联谊会的成员自筹路费、生活费从北京、西安、上海等地赶向德江,在武陵深处、乌江岸边为留守儿童进行助学支教,足迹已遍布德江县的所有乡镇,开展了支教助学活动46次,践行了1893天的青春扶贫、教育扶贫、公益扶贫。为当地的留守儿童送去知识的甘泉,撑起一片爱的天空,被当地群众称成为最美德江人——“活雷锋”。 今年,他们的“青春扶贫·志愿德江”活动荣获全国100个“最佳志愿服务项目”。 杨波:对家乡的那片土地爱得深沉 说到这群“雷锋”大学生,有一个人是怎么也绕不开的,他就是杨波——德江大学生联谊会的创始人。 杨波是德江县潮砥人,2014年毕业于长安大学,毕业后在贵阳工作。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创立德江大学生联谊会时,他起身笑了笑,简短的回答了句:“因为我对家乡的那片土地爱得深沉……” 就在此刻,这个穿着休闲灰蓝装,身高大概有一米六七而微胖的青年,顿时在记者的心中高大起来。 大约过了两分钟,杨波连声感叹道:“联谊会发展到现在真是不容易,全靠大家的无私奉献。”便对记者说:“我给你谈谈联谊会的发展历程吧。” 在2011年的冬天,西安的天气干燥而寒冷,此时在西安读书的杨波内心却激情澎湃、热情似火,想干一件他认为了不起的“大事”——找同乡创建德江大学生联谊会,团结德江的大学生为家乡的蓬勃发展尽一份力。 通过半个月的联络,杨波遭到许多同乡的拒绝,吃了闭门羹,甚至有人问他:“你是谁啊,凭什么能团结德江的大学生。” 类似的冷嘲热讽,让杨波显得有些无奈,力量有些单薄,遭受到不少打击。但越是这样,他那股不服输的“牛劲”越发明显,甚至更加坚定执着。 “我一旦认定的事,一定要去做,哪怕再艰难,一定要去努力,否则会很遗憾。”杨波说。凭着他坚强的意志和迎难而上的精神,一个人写德江大学生联谊会的发展计划和章程,建立博客、qq群进行宣传。 又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即2012年1月,杨波迎来了李小林、刘飞、肖强、杨尚霖等人的加入。在他们的支持下,杨波有了些信心,他笑道:“当时没有想其他,就是说干就干!即‘撸起袖子加油干’!” 在这样的背景下,德江大学生联谊会终于在德江县城成立,杨波和他的团队开始策划、筹备各种活动。他们虽然满腔热血、充满干劲和激情,但刚开始还是很困难,甚至举步维艰,开展各种活动基本上都是“自掏腰包”。 面对这种被动的局面,各种问题随之而来。杨波说,最困难的是德江大学生联谊会第一次开展支教助学活动,由于刚成立,大家对组织不了解,对接支教的学校、招募支教志愿者都成了大问题。最让他无奈的是团队成员的底气和信心不足,大家积极性不是很高,团队懒散,甚至有人退出,这对刚组建的团队来说打击很大。 说到此时,杨波又开始感慨:“你肯定无法体会到我当时的那种心情,当时非常地郁闷和矛盾。”令他最郁闷的是,他每天在各大qq群里发招募支教志愿者的消息,原本以为是件好事,很有意义的活动。结果引来很多非议和质疑,甚至有人说:“德江大学生联谊会是一个自娱自乐的组织,支教不仅浪费时间、没有意义,还又苦又累……” 面对大家的不理解,杨波还是勇往直前,在2012年暑假,他成功组织了16名支教志愿者到德江县复兴镇土井小学支教助学,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,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,这使德江大学生联谊会得到很大的关注,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,如刘进、何懿、陈俊、张月强、袁华为、邓应安等成为联谊会的骨干成员。 为留守儿童过生日 “支教过程中,每看到一双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,一张张获得知识后绽放出纯真的笑脸……那时那刻,让我们觉得,一切都是值得的!”杨波欣慰地说。 记者了解到,德江大学生联谊会作为德江县区域性学生公益组织,经历了从无到有和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,搭建的组织平台发挥出的功能逐渐凸显。自2012年1月成立,不仅为900多名德江籍学子搭建饮水思源、感恩回报家乡的平台,还引来省内外36个团队共1000多名志愿者和春晖使者到德江开展服务活动。 德江大学生联谊会的理念和宗旨是什么?杨波解释道:“‘感恩故土·回报家乡’是我们的宗旨,是我们的初心。”并以“尽孝、感恩、反哺、回报”的春晖理念和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者精神为指导,用实际行动来感恩故土、回报家乡。 张月强:鼓励更多的农村孩子考大学 2013年1月,杨波把德江大学生联谊会的“接力棒”交给了张月强。如何接好这任重而道远的“接力棒”,成为张月强必须面对的问题。 “在农村,读书改变命运一点都不假,根据实际情况和以往的经验,支教助学、高考经验交流等公益活动成为我们主推项目,其目的和初衷是为了鼓励、启发更多的德江农村孩子认真读书,努力考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,最终走出大山,摆脱贫困。”张月强说。 2015年,德江大学生联谊会明确了寒、暑假分别开展春晖行动和志愿行动两大主题活动,以支教、免费送春联为主线,衍生出了全家福拍摄、关爱留守儿童精准扶贫调研、关注空巢老人和情系贫困孩子的爱心众筹等项目。 下乡义写免费送春联 据记者了解到,德江大学生联谊会已开展支教助学46次、关爱慰问孤寡老人活动53次、实现德江县所有乡镇全覆盖;高考经验交流15场次,实现德江县高中学校全覆盖;文艺演出9次、下乡义写免费送春联18次、街道文明引导13次、元宵节执勤维序3次、医疗义诊3次。活动足迹遍布德江县潮砥、平原、长堡、沙溪、煎茶和龙泉等17个乡镇(街道),惠及15多万群众,众筹爱心物资价值30多万,让山区孩子从中获益。 德江大学生联谊会:将志愿者精神进行到底 德江大学生联谊会在发展中组织机构的逐渐规范完善,发展定位渐趋清晰,发展也越来越好,得到了共青团德江县委、德江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。 文明行动 同时,德江大学生联谊会开展系列的公益活动得到社会各界肯定和点赞,开展的志愿行动和春晖行动两大主题系列活动得到人民网、中国青年网、中国经济网、贵州日报、当代先锋网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。并在2015年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以“关爱农民工子女”项目类型获铜奖,是贵州省内唯一一个区域性大学生公益获奖组织;贵州省首届“金立杯”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以“情牵故土·系留守之窗”志愿服务项目喜获铜奖;还被共青团铜仁市委授予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。 更值得关注的是—— 2015年,长安大学毕业的张月强把“接力棒”交给袁华为,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发展的他,毅然决定报考了选调生,继续践行志愿者精神,回到武陵山深处——德江县平原镇履行“感恩故土·回报家乡”的诺信。 2016年,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袁华为则把“接力棒”交给下一届,他背井离乡、远赴云南边陲开启了“西部计划”志愿者的征程,将志愿者的精神进行到底…… 此外,德江大学生联谊会的骨干成员刘飞、陈俊、刘进等人,因在读大学期间长期支教的缘故,毕业后也选择了回德江县的乡镇当乡村特岗教师,继续追逐他们的支教育人梦,继续践行德江大学生联谊会“感恩故土·回报家乡”的宗旨。(文|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熊江睿) |
德江县大学生联合会感谢您的关注
感恩故土,回报家乡,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心的做
您的关注,将是我们努力和创新的动力
地址: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大市巷机关幼儿园旁 邮编:565200
|
版权所有@德江大学生联合会
黔ICP备14004610号-1
|